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。

杨志生

© 杨志生 | Powered by LOFTER

李子故乡

故乡产李,每年春节临近,家家户户忙着过新年,这时候李子花便悄悄开放了。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“李”花开。故乡并不会下雪,但是,冬日的某日早晨,我们一推开门便看到满山遍野雪白的李子花了。

李子在我国古代位列名果之列,紧随于桃之后,在我国南北皆有。

《尔雅》云:“五沃之土,其木宜梅李”。《乐府诗集·古辞·君子行》也云:“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正冠”。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。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。

故乡的李子,称三华李。在广东,如说李子的名字,人们会很陌生,但一提到三华李,则恍然大悟。三华李的得名,是跟粤北翁源三华镇有关,据《翁源县志》记载,翁源县龙仙镇三华村在明朝嘉靖年间,就有三华李种植。明朝崇祯年间,山西布政司翁大立久闻翁源人杰地灵,千里寻源而来,其时县令朱景运献上罗江蜜李,入口异香贯体,翁大感惊奇,问是何物,答曰:“三华李”,从此,“三华李”名一直沿用。

广东引入李子种植应该是比较迟的,广东地处南方炎热地带,而李子喜欢温差大而较冷的环境,因此粤北、粤西一带种植李子还能有较好的收成。很多人都认为信宜三华李的“娘家”是在广东翁源县,其实不是,据说上世纪70年代,信宜组织考察队到从化县三华公社考察后,钱排镇村民便开始试种三华李,随后茶山镇也陆续引进,大量种植三华李,因此我们镇也成为“中国三华李产业龙头县(市)”产业基地之一。

九十年代初,父母在家里的山地上种满了三华李,到我上初中时已有一百多棵了,每年有上万斤三华李收成,一年几千块钱的收入,成为我们姐弟学费的主要来源。

“时人不识农家苦,将谓田中谷自生。”谈到李子,如今城里人也许以为种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,只要把树木种在山上,每年自然就有收成,而只有在农村长大的孩子,才能体会做农民的艰辛。李子是一种南北皆宜的植物,我们家乡土地肥沃,气候也很适宜李子树生长,小时候,父母为了能有个好收成,一有空就叫我们姐弟到山上除草、施肥,特别是暑假寒假,我们天天在李子地里忙碌。

李子成熟的季节,按道理来说是值得开心的日子,但我们姐弟却开心不起来,每天天还没亮,我们就被父母叫起床了,摸着黑黑的山路、踏着湿漉漉的雾水进山,因为要赶早把李子从树上摘下来,挑回家卖给果贩,怕摘果回来迟了,果贩已经收购得差不多了,这时候价格就会很便宜,甚至卖不出去。

李子成熟的季节,无论晴天下雨,我们天天都要上山摘李子,因为李子不等人,熟透了就会掉在地上。如果是下雨的天气,我们到山上摘李子,李子树上都是雨水,掉在身上、掉进眼睛里,非常难受。下过雨的路很滑,挑着李子往山下走,要格外的小心,随时会滑倒,父母因为常年走山路,他们走得很稳,小心翼翼的,一步一个脚印。但我们小孩就不同了,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,有一次我不小心踩到一块光滑的石头摔倒了,把一担满满的李子倒在了山沟里。

刚上市的李子产量少,还比较值钱,能卖到几块钱一斤,但这样持续不了几天。各家各户的李子都成熟了,大量上市,价格一日比一日低,村民的心情一日比一日沉重。每年,李子丰收的日子,村民们的心情似乎也好不起来,记得我刚高考完那一年,暑假放得早,我早早回到家里帮忙摘李子,但是那一年的李子不值钱,卖到几毛钱一斤,每天,我们好不容易从山上摘了满满的一担李子下来,结果为了几毛钱去讨价还价,那心情是可想而知的。

要是李子能卖上好价钱,村人们便喜形于色,见了面就会笑脸相迎,大声宣告今天卖了多少钱。但要是卖到了坏的价钱,人们见了面也懒得打招呼了。我记得母亲每年都把账目记录下来,每天卖到多少钱她总是记得清清楚楚的,这样一季节下来,跟往年做个对照,看哪一年卖的钱多,哪一年卖的钱少。虽然近几年李子的价格不好,但一到李子熟的季节,村人们还是很高兴的,毕竟有收入了,要知道,一年到头才盼来了这么一天。李子成熟的季节里,镇上的酒和肉也好卖些,人们卖完李子,有几个钱了,便到村头上提一块肉、打一瓶酒回来,犒劳犒劳劳累一天的自己。

近年来,我们兄弟毕业出城里工作了,而父母也老了,家里的田地也没有荒废,姐姐把我们家里李子树继承下来,还扩大了规模,她跟父母一样,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,面朝黄土背朝天,总想靠李子改善生活。即便父母已经多年没在地里忙活了,每年也总要为姐姐的李子担忧,即便在城里,李子成熟了也要嘘寒问暖似的打听李子的收成。哎,一年盼一年,农民的日子总得有个盼头。

评论
热度(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