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。

杨志生

© 杨志生 | Powered by LOFTER

石螺与菖蒲

想起在故乡河里小溪里摸石螺,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了。前几个月去了一趟新兴,到山村的饭店用餐时点了一碟炒石螺,吃得很是滋味。

在南方生长的人,大抵对石螺不陌生,尤其是在我们粤西地区。石螺,又名山坑螺,呈圆锥形,状似钉螺,全身黑色,如小手指大小,在我们故乡的河里四季都有,但是每年秋天是石螺肥美的季节,也是吃石螺的最佳时节。

石螺是一种淡水螺,喜欢在山间的小河里吸附在光滑的石头上,无论水流平稳或湍急,石螺总能沿溪而上,甚至在有些泉眼周围,也有石螺的踪影。故乡山清水秀、山涧交错,因此是产石螺的好地方,小时候与村里的孩子去山上砍柴、放牛,总是逐水而上,到山间小溪寻找石螺的影子,摸回来放在家里用清水养几天,让石螺把身上的泥沙倾吐干净,用钳子把它的尾部钳掉,然后用辣椒、紫苏、姜、葱等佐料爆炒,那滋味,尚未入口就已经十分诱人。

小时候粮食贫瘠,经常闹饥饿,石螺对我们来说是解馋的好食物,因为即使石螺虽小,但只要我们卷起裤腿,在乡间小溪摸上一整天,总能摸到半桶石螺回来,这对我们小孩子来说不是难事。因此,我们小孩总是三三两两,相约一起去摸石螺,当然,石螺虽多,摸的人多了,或者每天去摸,总会难寻石螺的踪迹。

石螺具有祛黄湿、疏肝、消食的食疗功能,以前家乡的人喜欢用石螺和金钱草煲凉水,可以解暑利尿治黄疸等。

最近几年,离开故乡到外面工作,没机会再像小时候那样摸石螺、吃石螺了,竟然对石螺充满思念。广东很多地方产石螺,我们到一些乡野饭店上也能够尝到石螺的味道。据我所知新兴的石螺尤为出名,新兴称石螺为穿笃螺。意思是说石螺没有笃(尾)部,据《卢溪通志》载:“小石螺,生于国恩寺后溪涧中,去壳用酒浸食,味甘,利小暑及热病。他产或有相似的,味之始知其别异。”当地有以小石螺为原料做成的“白饭仔老鸡煲山坑螺”“黄儿菜老姜煲穿笃螺”“生炒穿笃螺”等美食。

相传,这种体态特异的小石螺,还与六祖惠能有一段渊源。相传六祖惠能年少时在龙山后山打柴,碰到一位少女在小溪旁敲打小石螺的螺笃,于是上前问道:“姑娘为何要敲打这些小石螺呢?”少女回答:“敲穿了螺笃,加姜、葱、油、盐、紫苏等炒熟了,吮吸一下,肉就全出来了,味道可鲜美啦。”六祖惠能听后劝道:“万物皆有灵性。你忍一下口,全部放生吧,或许它们能生还呢!”少女听了顿生恻隐之心,于是把小石螺全部倒入溪中。说也奇怪,这些被敲掉了尾部的石螺竟然存活下来,繁育的后代也都没有了尾部,于是便有了今天我们常见的——石螺。

据说石螺在韶关也属于一大特色美食,还有“不吃山坑螺,来了韶关也枉然”的说法,我没去过韶关,也没吃过当地的石螺,但是我想韶关同属广东,所产石螺应该也属于同一个品种,而且做法也大同小异吧。

谈到石螺,不由得想起了菖蒲,我们家乡有端午节悬菖蒲的风俗,小时候每次去山间小涧里摸石螺,在河边或河中央的石头上,便会遇到生长茂盛的菖蒲,母亲也会叫我们拔几棵菖蒲回来,母亲把菖蒲叶和艾草捆在一起插于门旁或窗檐下,说是可以防疫驱邪。

小时候没有蚊香,母亲也会采回菖蒲、艾叶,燃烧起来驱蚊灭虫,好让我们安心在煤油灯下写作业。据说民间还有把农历四月十四认作菖蒲寿诞,唯其坚韧顽强、枝叶茂盛,便有长寿健康之寓意。

菖蒲是一种雅草,与兰花、菊花、水仙合称为“花草四雅”。菖蒲“不假日色,不资寸土”“耐苦寒,安淡泊”,生野外则生机盎然,富有而滋润,着厅堂则亭亭玉立,飘逸而俊秀,自古以来就深得文人骚客的喜爱。古人云:“清气出风尘以外,灵机在水石之间。”可惜,我们小时候只知道菖蒲防疫驱邪的作用,也无心无力像文人墨客一样,养昌蒲、陶性情。

石螺和菖蒲,是我们小时候在乡野间常见之物,本来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种东西,但是却能勾起我童年美好的回忆,如今,离故乡久了,接触它们少了,石螺变成了山珍海味、菖蒲也变成了文玩雅品,由物思情,竟又想起了故乡来。

评论
热度(5)